
在前往芬蘭的飛機上閱讀王受之作者所寫的「白夜北歐---行走斯戡地那維亞設計」一書,驚訝北歐除了工業設計強之外,竟然建築設計也有另人眼睛一亮的建築,小女子我真是孤陋寡聞啊!長久以來只注意北歐等國的工業設計,完全沒去在乎北歐建築的成就,早在20和30年代芬蘭早已有位現代主義Aalto大師為現代主義的建築奠定出自己的論調和風格了。
在飛機上漫長的時間,剛好也讓我讀完有關北歐建築的部份。到芬蘭的一個月半後,選擇二天到芬蘭首都Helsinki赫爾辛基,當然,在赫爾辛基必須要看的建築之一就是世界現代建築的奠基人之一「阿爾瓦‧奧圖Alvar Aalto設計的芬蘭宮Finland Hall」。芬蘭宮離赫爾辛基火車站約途步七分鐘即可見到一棟白色的建築,建築外觀利用立體主義的手法形成多面結構,極為耀眼,就算開車經過,不注意也難。
芬蘭宮在這個位置是有重要的標誌性建築的,但是,這個建築是不能夠單獨拿出來看,而是要和赫爾辛基的整個規劃放在一起看的,對芬蘭人來說,赫爾辛基紀念性的建築規劃是為了標誌民族的徹底獨立。18世紀後俄國勢力增強,曾數次侵略赫爾辛基並損毀該城,因此1748年瑞典在赫爾辛基近海的小島建立蘇歐門里納要塞,1808年拿破侖戰爭中,瑞典敗給俄羅斯,因此赫爾辛基被俄國佔領,1809年芬蘭成為俄羅斯的自治大公國,1812年赫爾辛基成為芬蘭的首都。芬蘭被瑞典佔領一百年,被俄國佔領一百年,民族性是很屈辱的,所以這些一系列的建築是為了宣告自己真正獨立,一種芬蘭精神的凝聚。所以,當你一步一步的去看赫爾辛基的建築,你也會感受稻芬蘭人對自己民族的驕傲!
在芬蘭宮附近還有另有建築師卡爾,恩格爾Carl Ludvig Engel設計了一個中央廣場,就是現今芬蘭國會的參議院廣場,旁邊還有大教堂、參議院、芬蘭大學。Aalto在那時就提出建議芬蘭應該再設計一個城市中心廣場,標誌獨立,就在芬蘭國會旁邊,這裡原本是一個很大的鐵路貨場,現在仍可以看到這個貨場的荒廢樣,但是Aalto認為這裡正是廣場中心最理想的地點。Aalto想建造一個大型扇型的廣場,因為地勢較高還可以面對Toolonlahti特羅灣,另一面是國會大廈,還有藝術博物館、圖書館、歌劇院,整個廣場周圍都是大型的公共建築,且大量的植樹,很容易成為市民的活動區域。Aalto在1962年著手開始設計,1967~1972年都在建造,1970年設計廣場旁邊的國會建築,1973~1975年建造,整個規劃的第一期工程全部完成。
芬蘭宮是一個音樂廳兼國際會議廳和展覽的多功能建築,建築外牆部份使用白色大理石,大理石交錯的分部,遠看如同大型的編織品,而室內部份彩採用黑色大理石,使內外產生對比,Aalto會以大理石為建材,是因為他認為大理石與地中海文明可以拉近距離,雖然芬蘭在建築、文化、藝術已有自己的獨特之處,但必竟芬蘭是歐洲文明的組成部分之一,這種宣告也是很自然的。走近建築體細看,建築的燈具、欄杆、樓梯欄杆、把手等,都可看出Aalto在的設計給人放鬆的感覺,這棟建築完成於1970年代,到現在看竟然還是非常現代新穎,而且處處可見對工藝的巧思講究,建材所用的木、石、磚、混凝土、鋼鐵都很協調,我覺得在一個運用解構主義下的建築,這個芬蘭宮真的諧和性極高,而且這棟建築對於看解構作品無法體會的人,是一個很好親自感受的地方,你可以遠看近看、左看右看、上看下看、斜看正看,再遠看近看,會發現這棟建築的層次變化極大,這是我在看芬蘭宮感受到的樂趣!
有機會,希望再拜訪Aalto的其它建築作品